搜索

中国焦墨画史初探(二十三)焦墨色.大秦第一国色——作者:丹青居士

  国色是古代国运绕不开的话题。在中国国色历史上,以纯黑为吉祥色或国色的主要是夏朝和赢氏封地、封国以及后来的大秦朝。夏朝并非以纯黑为国色,为什么崇尚黑色呢?

大秦咸阳宫焦墨壁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有些疑问一直困扰着考古学者。其中兴起于7000年前的仰韶彩陶,兴旺2000多年后,到夏朝时神秘消失了,而且再也没有出现过。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化有着不断延续的特征,从来没有间断过。可是仰韶彩陶作为一种红色文化器皿,却在夏朝消失了。


马培童焦墨古韵

  为什么仰韶彩陶神秘消失了?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位考古学者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丹青居士认为,除了在使用价值上青铜器代替彩陶而可能让彩陶消失之外。彩陶的消失应该与仰韶彩陶的色彩与夏的色彩观以及当时的五行兴替学说有关。据《吕氏春秋.应同》记载“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木气盛。”什么意思呢?大禹之时,到了秋天,草木依然郁郁葱葱,所以“木气盛”,大禹继位管理夏国时,天人感应,草木依然茂盛,所以大禹的夏国五行属“木”。如果以此推断“木”与“火”的五行关系(彩陶为红色属火),显然彩陶这个器物是克夏朝的,火克木。所以继续把红色彩陶作为大夏国的礼器或者生活器物,对大夏国的国运肯定不是好的兆头,更是一种威胁。火克木,不仅是一种灾难的预兆,也意味着夏朝不是“奉天承运”。

  说到这里,会有人怀疑,夏朝时中国有五行学说吗?丹青居士认为有的。《周易》源于4000多年前的《文王八卦》,《文王八卦》源于6000多年前的《伏羲八卦》。伏羲通过河图洛书创制了八卦,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八卦中有五行,乾一、兑二为金;离三为火;震四、巽五为木;坎六为水;艮七、坤八为土。大禹治理水患时以洛书为参考,说明伏羲八卦中的五行说,肯定对夏的色彩观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应当是大禹最主要的国家议事规则之一。彩陶是红色,红色为火,彩陶之红在命里上是克大夏之木的。所以尽管“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木气盛”,舜帝还是赐予大禹“玄圭”,它是一种参拜舜帝的黑色物件,五行属水。舜帝此意,是以水克火,助大禹做事。大禹治水,将洛书用于治河上,说明先天五行八卦对大禹的影响是很深的。还有历史传说,大禹的真身是力量超凡的黑熊,黑色属水,同样水克火。现在历史遗存禹王亭就建造在龙山文化遗址上,而龙山文化以黑陶为主。从考古遗存上,也可以推断大禹用黑陶代替仰韶红陶是大禹以水克火的真正目的。或许这就是仰韶彩陶消失的谜底之一。

  综上所述,仰韶彩陶的神秘消失或与五行学说密切关联。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