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之余先生“伯英书体”讲课稿

杨世明先生

小 序

  黄之余先生集书画家、篆刻家、教育家于一身。之余先生一再讲“彭城两书体是徐州人的骄傲”,要“弘扬彭城两书体的书法精神”,并说“彭城两书体,以意为书、以学养韵、以工求掘是李可染、张伯英书学思想的三大显著特点。她们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哲学、美学和各种艺术理论观念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全面的理解、继承和发展,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具有强烈的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将书法抒情写意的艺术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

  就“伯英书体”而言,之余先生已经研习了50余年。周庆明先生点赞:“之余先生的伯英书体足以乱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2024年2月20日,应同学的要求开了一次讲座,集中3个小时的时间,讲课演示、同学提问、现场答疑,讲课深入、气氛活跃。

  3月1日至10日,黄之余先生又以“写!写好彭城两书体”为主题的集训营,集中300课时,系统讲授“彭城两书体”的文化价值,张伯英书体、李可染书体的特色、书写技艺,并边讲课边演示。彭城两书体集训营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为此,我撰写了时评“写好彭城两书体,春天里的一首歌”,《时代淮海》于3月13日予以刊发。

  现把“伯英书体”讲课的要点整理,作为“伯英书体大家谈”分享大家。

  杨世明

  2024年5月6日

黄之余“伯英书体”讲课稿

  我研习张伯英书法五十余载,总结一下他的书法特点:一颜真卿书体的框架;二魏碑张黑女、张猛龙的气质;三碑帖互用、南北兼收;四纵势为尚、变古为新。

  张伯英书法为中锋用笔的典范。其行笔雄健有力,笔力内含,落笔多藏锋,收笔多回锋,尤其起笔处圆笔远多于方笔,横画轻,竖画重。

  张伯英书法,不仅集前贤之睿智,而融合一种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整体布局上,多表现出舒朗的气质,字钜小于行距,在坚持时代特点的同时,更坚守古法,突出古法,变古为新。

  笔笔中实,字字气满,凝重含蓄,不泥于古,不媚于今,富于创新精神。

  晚淸时期,张伯英敏锐地认识到“尊碑抑帖”的不足,采纳”纳碑入帖”的做法,舍弃魏碑生硬的“碑面”,用笔方圆兼备,锐而不峭,厚重而不滞,字体宽博雄放,规整而又洒脱,成为彭城书派的盟主。

  张伯英书体总体特征是出入魏晋,淸健古雅,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神采意境,技艺精湛,自我一体。

  张伯英书法结构分析,是今天讲的重点。

  一独字体的变化

  伯英体的独体字或大或小,或长或扁,形态变化十分丰富,笔画少的独体字用笔粗重。

  二合体字的变化

  (一)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各自的宽窄、长短、位置高低,两者有机统一。

  (二)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各自的宽窄长短、上下部分的联系及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左右中结构

  三部分呈横列,容易写宽,要控制部分宽度、拥挤,还要注意有机联系和三部分高低、宽窄、长短、位置等等区别。

  〈四)上中下结构

  不要写的太长,控制住每部分的长度,还要防止拥挤。

  (五)竖和竖的变化

  竖画写的粗壮有力写到五分之四处就提收。中竖竖直、左竖向左拱,右横向右拱。

  〈六)折和折的变化

  提笔圆转,有折角时变圆中有方、外圆内方的转角。

  (七)钩和钩的变化

  在回锋顿笔蓄势后用力钩出。

  (八)挑和挑的变化

  挑笔,逆锋入笔,顿笔蓄势后向上挑出,行笔不宜过慢,还要力到笔尖。

小 跋

  演示形神兼备、一气呵成;讲课满满干货、条理清晰。值得品味、值得记忆的一堂课。

  今天,我把稿子送给之余先生审定。他阅批后说:“50年前,常听父亲谈张伯英,就研习了一段时间,很有收获。50年后,老友你又倡导伯英体,学生也在课堂上问我会写张伯英书法吗,教教我们,又重温一下伯英体,又收获满满。其实我学的只是皮毛,仅有一点形似,未能得其万一矣。”

  杨世明

  2024年5月6日

声明

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号为信息存储平台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