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他是启功的老师 纳碑入帖开创彭城书体

小 序

  伯英书体大家谈活动,本地人、外地人都可参与谈。谈是探讨,谈是交流,谈是互鉴,谈是提高,谈可增加我们对本土特色文化的认知和自信。谈是研讨,一定会有不同观念,也会有考证的不同论据等等状况。遇到这些极为正常的交流互鉴,平心气和地讨论是值得提倡的学风。外地人参与研究,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更可以看到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作为徐州代表性文化符号的“彭城两书体”在全国各地的影响。今天转发的是《墨池艺术》的文章。《墨池艺术》是南京著名的公众号,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期盼大家不仅自己动笔撰写华章,还望积极推荐外地人对“伯英书体”的研究成果。谢谢大家!

杨世明

2024年5月4日

张伯英先生

  他是启功的老师,纳碑入帖开创“彭城书体”!

  张伯英为晚清桐城派学者,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碑帖学家、方志学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诗人、彭城书派的创始人。他天生异禀,幼承庭训,读书成瘾,写字有癖,弱冠时诗文、书法便已崭露头角。十岁时,临写颜鲁公《勤礼碑》已有初具气象,深得长辈嘉许。

  张伯英一生好学,公余之暇手不释卷,诗文横逸有正气。曾主持修编黑龙江省志,煌煌八大册,62卷,140余万字,条分缕析,词达而理举,堪称鸿篇巨著,对地方志和乡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精于金石书画鉴赏,著有《法帖提要》、《小来禽馆诗草》、主编《徐州续诗征》、《黑龙江志稿》等,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他的《法书提要》七卷中列举了自宋至清帖刻512种,详细分析论及了各家书法流派的优点与不足,洞若观火,嘉惠后学功不可没,为我国书法碑帖学界权威名著。他家藏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北魏《张玄墓志》原拓孤本,后悉数交国家博物馆收藏。他最早收存徐州出土的数十块汉画像石,建国之初,也嘱咐儿子捐献当地政府。

  张伯英收藏法书名拓的真鉴,还在于他对书法的理解和实践。先生早岁正书学颜鲁公,草书习王铎,18岁得包世臣《艺舟双楫》,而改习北碑,终身不辍。先生虽以北碑为主,并没有扬碑抑帖的偏颇。他的传世作品以行楷为主,根植汉魏,化以苏黄,气脉贯通,方圆并用,不落窠臼,他的楷书功力尤深,北魏唐楷冶为一炉,最为时人所重。

  张伯英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还身有文人之傲骨。二十年代张伯英曾任段祺瑞政府秘书长。因目睹官场的腐败黑暗,毅然引退,不再涉足政坛,而开始了鬻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日军占领北京后,张伯英隐居不出,保持了民族气节,日本人曾以10万银元购买《十七帖》,张伯英视若粪土,坚决拒绝。张伯英晚年贫病交加,生活清苦,犹醉心于书画金石,节操高尚清雅。因仰慕而投入其门之弟子甚众。伯英则循循善诱,成就者多。入室弟子中,以启功、孙方等人最为著名。

  张伯英以行楷最有成就,亦擅篆隶。楷书结构紧敛而不拘谨,字体规整端庄、方圆兼备,既宽博雄放又紧凑严密,内多劲力。行楷朴实秀逸,古拙自然。用笔万毫齐力,圆满峻发,点画所到之处,极具朝揖相让之法。笔笔中实,字字气满,凝重含蓄,不泥于古,不媚于今,富于创新精神。用笔能任情挥洒,意度自为高远。

  张伯英与齐白石交往密切,他去世之后,齐白石曾有诗赞之云:“写作妙如神,前生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足见其书法造诣之深。对后学影响甚远。

  启功通过张伯英的儿子张宇慈结识张伯英,经常求教于张伯英,2001年,89岁的启功撰文回忆张伯英时说“先生仙逝已50余年,追忆教言,尤有理解未足处,其愚钝可惭,而求教未足,仰叩未尽为可深惜也!”,先生之言道出了师生之间的教诲之情。2004年启功先生还为徐州“张伯英纪念馆”题写馆名。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