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之余讲伯英体笔记

杨世明先生

  小序:现在的老师有三不现象,不精心备课、不认真讲课、不批改作业。而黄之余先生教学则是精心备课、精心讲课、精心批改作业。尤其是作业批改、点评,或长或短,皆依据学生作业的实际,有的放矢,画龙点睛,无一次批语重复,这在其学生中印象十分深刻。“无一次批语重复”,从之余先生点评我体验彭城两书体的习字,也能清晰地看出既是针对习字的实际,又能高屋建瓴地指示方向,没有一次的批语重复。这不仅难能可贵,也极为罕见。其备课有个好习惯,精要处必做笔记,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深刻的标准感念。有人说,序、跋、笔记是窥视作者灵魂的窗口。从黄之余先生的笔记,可以看出先生对伯英体研究的深入、认知的睿智、对书法教学的精致!现整理部分笔记,分享大家。

杨世明

2024年5月7日

黄之余讲伯英体笔记

     张伯英的行书字浑穆大气,如琢如磨,有屋漏痕之姿,严整不能犯,正气凛然,又充满了创新精神和活力。张伯英的行书作品是璀璨明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此外,他的行书注重气韵生动,通过笔墨的浓淡、快慢、轻重等变化,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张佰英书法的大气和功力,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欣赏书法的宝贵资源。成为全国众多习书者的临习范本(4月2日,讲“张伯英行书写法”要点)。

长锋羊毫书伯英体手扎

  张伯英,江苏徐州人。字勺圃。富收藏,精鉴赏,工书,擅魏碑,著有巜小来禽馆帖评》、《黑龙江通志》。张伯英早年从颜体入手,再学魏碑,卓然成家。创立了彭城书派,他不仅写出了自己个人独特的面目,也体现徐州人、徐州地城的特征。张伯英楷书字体规整、用笔方圆兼备、宽博雄放、纵势为尚、变古为新。行书朴质透逸、刚劲风骨,极具朝辑相让之法,植根汉魂而化以苏、荑,富于创新。张伯英书法,立足传统,气象正大,有中和之美、巧绝之美、创新之美(5月2日前,之余先生组织学生举办“汉碑游学班”。2日归来,讲授张伯英横幅书法技法,讲课要点)。

长锋羊毫书伯英体手扎

  张伯英不仅是书法大家,而且是博古通今的学者和近代碑帖考释著作翘楚,至今犹为学界推崇。不仅对碑帖学研究的完善有重要指导作用,还对书法史论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张伯英的书法,无论是在时人中,还是在当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能够以张伯英书体的笔意作为学习的典范l。张伯英书法立足传统,气象正大,有中和之美,巧绝之美,创新之美(2024年5月4日)。

  张伯英在楷书领域的造诣,是当代书法家所望尘莫及的。他有着极为坚实的临帖基础,经他收藏、鉴定的法帖超过500多种,每见一帖,莫不倾心临写,并能将法帖中精华部分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实践中。入魏晋钟王诸帖,窥六朝北魏诸碑,所以其书法真气弥漫,点画沉雄,朴茂而天然,有着极为强烈的磅礴之势!遂成绝诣(2024年5月7日)。

小 跋

  让彭城两书体在大家心里传承好。

  黄之余先生对我说:“弘扬彭城两书体,推动具有中国气派的徐州文化‘活起来’‘立起来’,真正让传统文化既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更要在心里传承好!从之余先生的讲课笔记可以看出,他正是“让彭城两书体在人们心里传承好”的践行者!为黄之余先生自觉弘扬徐州特色文化的文化自信精神鼓掌!

杨世明

2024年5月7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