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文史学者于克南先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重阳节发源于徐州。
根据史料记载,重阳节的兴起有两种说法。
一说,和东汉时期的恒景有关。南朝梁史学家吴均(469年~520年)在《续齐谐记》中记载: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他就找到“悬壶济世”的费长房并拜他为师。有一天,费长房把对恒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费长房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桓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桓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桓景将温魔刺死,瘟疫也就消除了。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男人登高饮酒,女人佩戴茱萸,就形成了风俗并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二说,和刘裕有关,由九月九日徐州戏马台登高、宴会、戏马、赋诗活动相袭而来。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九月九日,刘裕在戏马台为辞官的孔季恭饯行,举行了一次盛大宴会,受邀下属达一百多人,席间大家共同作诗送给孔季恭,著名诗人谢灵运、谢瞻同题作《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谢晦作《彭城大会》。这次雅集影响深远,后演变为戏马台重阳节文化,骑马射箭,设宴饮酒,并传播到全国各地。
苏轼对以上两种说法进行过考证,1092年9月9日,苏轼诗:“菊盏萸囊自古传,长房宁复是臞仙。应从汉武横汾日,数到刘公戏马年。对玉山人今老矣,见恒河性故依然。王郎九日诗千首,今赋黄楼第二篇。”
对第一种说法,苏轼讲戴菊花佩茱萸自古就有,这还不能算是重阳节的缘起。对第二种说法,重阳节的兴起应当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到刘裕徐州戏马台集宴算是正式形成。
“汉武横汾日”是说金秋时节,汉武帝去汾谁游玩,在船上群臣喝酒聊天,汉武帝非常开心,乃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苏轼认为,汉武帝出游汾河是重阳节缘起的一个起点,当兰花开放菊花芬芳的时节,不要忘记携佳人出游,临水玩乐,以畅秋志。
对第二种说法,南朝梁史学家萧子显(487年~537年)在《南齐书?礼志》中有权威考证:“九月九日马射,或说云秋金之节,讲武习射像汉立秋之礼,史臣曰:‘案晋中朝元会,设卧骑、倒骑、颠骑,自东华门驰往神武门,此亦角抵杂戏之流也。宋武为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以为旧准。’”萧子显作为史官,非常肯定滴讲讲,皇帝于元旦朝会群臣,设卧骑、倒骑、颠骑等戏马活动,这些只能算杂耍表演而已,真正的标准是宋公刘裕在九月九日举办的集宴活动,包括戏马、宴会、登高、赋诗等内容,至今流传下来,并以此为标准。
自刘裕戏马台九月九日集宴以后,标志着重阳节正式形成,并且九月九日被称为重九节或重阳节,节日首先在南梁流行。南梁诗人萧纲《大同八年秋九月诗》:“大君重九节,下辇上林中。酒阑嘉宴罢,车骑各西东。时余守西掖,脂车归北宫。车分独坐道,扇拂冶城风。落照渐中满,浮烟槐外通。长乐含初紫,安榴拆晚红。”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到登高、宴会、戏马、赋诗四项活动全部都有。又如,南梁诗人庾肩吾(487年—551年)《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疏山开辇道,间树出离宫。”
作者:于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