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城七里的苏轼文化(十)|于克南:重阳节的发源地——江苏徐州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豪,也是一位史学家,他对重阳节发源于徐州,也有过论证。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学说中为最大的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加之“九”与“久”谐音,有“长久长寿”的寓意。因此,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值得庆贺。

重阳节雏形于汉代,形成于魏晋,到了南北朝已经正式定为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关于重阳节的由来,大家往往认为在东汉时期就形成了,曹丕《九日与钟繇书》曰:“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此时重阳节是否已经形成还很难说,小范围的聚会还不能作为广泛的民俗节日形成的依据,只能说是有了雏形。

根据史料记载,重阳节的兴起大概有两种说法。

一说,和东汉时期的恒景有关,是一个辟邪传说。南朝梁史学家吴均(469年~520年)在《续齐谐记》中记载: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他就找到“悬壶济世”的费长房并拜他为师。有一天,费长房把对恒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费长房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桓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桓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桓景将温魔刺死,瘟疫也就消除了。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男人登高饮酒,女人佩戴茱萸,就形成了风俗并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二说,和刘裕有关,由九月九日徐州戏马台登高、宴会、戏马、赋诗活动相袭而来。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九月九日,刘裕在戏马台为辞官的孔季恭饯行,举行了一次盛大宴会,受邀下属达一百多人,席间大家共同作诗送给孔季恭,著名诗人谢灵运、谢瞻同题作《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谢晦作《彭城大会》。这次雅集影响深远,后演变为戏马台重阳节文化,骑马射箭,设宴饮酒,并传播到全国各地。

自刘裕戏马台九月九日集宴以后,首先南梁的诗人已经把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重九节、嘉节。如南梁诗人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又如南梁诗人萧纲《大同八年秋九月诗》:“大君重九节,下辇上林中。酒阑嘉宴罢,车骑各西东。”又如诗人王筠《摘园菊赠谢仆射举诗》:“重九惟嘉节,抱一应元贞。”这说明重阳节这一民俗节日正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对以上两种说法,苏轼进行过考证。

1092年9月9日,苏轼诗《九日次韵定国》谈到重阳节由来:“菊盏萸囊自古传,长房宁复是臞仙。应从汉武横汾日,数到刘公戏马年。对玉山人今老矣,见恒河性故依然。王郎九日诗千首,今赋黄楼第二篇。”苏轼讲戴菊花佩茱萸自古就有,“悬壶济世”的费长房宁愿做一位仙人,苏轼言下之意这只是一个传说还算不上重阳节的缘起。作为民俗节日的重阳节应当从汉武帝汾河游乐开始,到刘裕徐州戏马台集宴算是正式形成。

简单介绍一下“汉武横汾日”典故,公元前113年,金秋时节,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舡(chuán)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zhào)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苏轼讲,汉武帝汾河宴会是重阳节缘起的一个起点,汉武帝号召大家当兰花开放菊花芬芳的时节,不要忘记携佳人出游,临水玩乐,以畅秋志。

说起重阳节,许多人都会谈到三国时曹丕的一首诗,《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九月九日举办宴会比汉武帝要晚的多,晚了300多年。这里可以看到苏轼是一位博学大家,对历史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厚的。

从逻辑判断上讲,苏轼的诗歌还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必定相隔400多年了,有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重阳节发源于徐州?

南朝梁史学家萧子显(487年~537年)在《南齐书?礼志》中有权威考证:“九月九日马射,或说云秋金之节,讲武习射像汉立秋之礼,史臣曰:‘案晋中朝元会,设卧骑、倒骑、颠骑,自东华门驰往神武门,此亦角抵杂戏之流也。宋武为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以为旧准。’”萧子显作为一国之史官,他的考证是可以作为直接证据的,史官不如实记录历史要人头落地的。他讲,皇帝于元旦朝会群臣,设卧骑、倒骑、颠骑等戏马活动,这些只能算杂耍表演而已,九月九日重阳节习俗内容出自于刘裕在项羽戏马台的集宴,不仅包括戏马,还有宴会、登高、赋诗等内容,这些至今流传下来,并以此为标准。”

除了苏轼,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陆游对此也有考证,并写入诗中,《重九会饮万景楼》:“落日楼台频徙倚,西风鼓笛倍凄悲。彭城戏马平生意,强为巴歌一解颐。”于是“彭城戏马”成了一个固定成语,彭城戏马本指户部山重阳节聚会活动,后借指宴会。

重阳节兴起于徐州戏马台,并以戏马、宴会、登高、赋诗这四项内容为标准流传下来。如果彭城七里要打造一个全国性的旅游活动,不妨在重阳节上做点文章,徐州人至今对重阳节的热爱是其他地方不能相提并论的,全家老少登高望远,品酒吟诗,哪怕熬了一夜也要争当第一个看到日出的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现代与传统巧妙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