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由衷相信,在徐州,只要是知道苏轼的人,都会被黄楼诗社一群边缘人物的真诚景苏行为所感动。
苏轼知徐州不足两年,深受徐州人民爱戴。他刚到徐州不久,就遇上了一场特大洪水。黄河决堤,他亲率军民筑坝抗洪,保住城池,修筑了纪念抗洪胜利的黄楼。次年,即元丰元年徐州大旱,百姓心焦如焚。太守依民俗,祈雨于城东二十里之老龙潭。苏公亲民助农的举措感动了苍天,一场透雨旱情解除,苏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石潭谢雨。并访察沿途农村,写下五首著名的《浣溪沙》,描绘了宋代徐州农村生活的生动画面。
宋代文人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较罕见。苏公的五首《浣溪沙》,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描摹出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农事忙碌的乡野村巷之图景。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日高、路长、酒困、人渴等情景的铺排,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却是欢畅喜悦之情,意趣盎然地体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亦展现出词人体恤民情的情志。为了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徐州这位老市长,并从中汲取更多创作营养,由诗友蒋继辉、魏新建和王贺军提议并经时任社长王婉丽同意,黄楼诗社全体探访苏轼祈雨龙潭。
依据苏公原词小序:徐门石潭谢雨,道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映。
石潭位于何处?黄楼诗友六人依苏词小序提示,主要依据城东和二十里这两个坐标,于二零零九年五月第一次踏上寻潭之路。工程兵学院内的老龙潭等指示路标,给了大家很大启示,大家初步认定,祈雨石潭就在学院北面的山坡附近。几经周折,终在工程兵学院打靶场北老龙潭山南坡,找到石潭泉眼并留照。诸位诗友步东坡《浣溪沙》韵写下一组词。此事在徐州诗友中传为佳话。石潭在山坡一崖壁上,壁有数溶洞,大小不一,其中有两个泉眼大如木盆,深不可测。洞内终年有水,泉水清冽,大旱不绝。据传,为纪念苏公祈雨谢雨,心系苍黎,石潭下曾修庙立碑。据笔者朋友民俗专家王玉书介绍,他曾于二十多年前现场考证石潭并看到残碑,碑文为“霖雨苍生”四个大字。笔者电话采访西贺村八十余岁的老人,当年西贺村退休老校长,二十多年前他与另两位好友在山坡见过残碑,碑高约二米,宽约八九十公分,厚度约二十公分。断碑上半部为霖雨,下半截残缺,疑为苍生二字,碑阴字己模糊不清。采访东贺村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老校长臧凤才,老校长当面同笔者讲,几年前还曾带着在南京某高校任教授回家探亲的儿子及孙子去寻访老龙潭。笔者拍照的老龙潭与臧老所访老龙潭同为一处。前几年虽屡有人探访,但残碑不知去向。惜无正式考证,反响甚微。据当地老农讲,曾在此处附近挖出过不少石桌石凳及鱼鳞瓦片。据说,前些年《徐州日报》的记者和一些民俗专家也曾多次就此事进行考察,惜无结果。
二零一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春寒料峭。黄楼诗友十三人分两路登山。笔者会同刘世长为东路,在贺村下车,沿东坡西进。其余十人上午九点在工程兵学院门前集合,寻路从南坡登山。年龄稍大者,皆拄杖而行。两路诗友在工程兵学院北侧铁藜网边山坡上汇合后,根据八年前的记忆,四处寻觅终于在密林中找到了石潭。王婉丽在词中说,”山径崎岖九道坡,蓬蒿荒冢奈人何。"李惠芳则感叹,"林密荆深寻路难,松风鸟语为前看。”蒋继辉有句,‘’坎阻林遮山道弯,气粗体乏口生烟。"以及王贺军写出,“路在荒丛断续中,婉蜓导向白云中,”这都是探潭过程的真实写照。
找到石潭,大家欢呼雀跃,纷纷在石潭四周拍照留念。依稀记得蒋继辉、黄玉庭和王贺军则于潭边双手掬起清冽潭水,口中念念有词。笔者潭边依杖而立,若有所思。几位女诗友则手舞足蹈。书法家陈绍刚拈动小山羊胡,故作高深如学者般踱步,后来问他,他说想起当年苏公祈雨诵读《徐州祈雨青词》的神态,想起青词中"父子流离,饥寒顿仆于汤坑。盗贼充盈于犴獄,人穷计迫,救饥民于垂死”的埸景,想起老市长谢罪、禳灾、保佑一方平安的虔诚。
关于苏公祈雨处,曾众说纷纭。有人提出东坡祈雨吕梁说。这明显与史书及坡公敍述不符,一是方位不对,吕梁在城东南,不在城东。二是距离不符,吕梁距城约八十余里。
有人提出是位于金山桥开发区杨山龙潭湖。据当地老农讲,此地本无湖,所指的龙潭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村民开挖的水库,与东坡祈雨龙潭毫不相干。更有甚者开发商牵强附会,在距龙潭湖东几百米开发了一片别墅,取名《霖雨山庄》。后来社区新修龙潭公园亭子上的牌匾也题为“霖雨苍生”。
龙潭坡下属工程兵学院训练场。地下壕沟掩体纵横。地上明堡暗堡,周边荒林荒坟,无路可通,极难寻觅。遗迹无任何保护措施,极有湮灭可能。惜哉痛哉。诗友魏新建在诗中发问,。"两眼清泉映云影,一声燕语念君情。为何胜迹未题铭?。"曾任副市长、市诗协名誉会长的李文顺先生亦有此叹,"骇鹊惊梅拽杖行、青松掩映石潭清。惜无碑碣记曾经。”是啊,徐州苏迹众多,正可大作文章,为徐州再增一文化名片。如此好事,怎么就做不起来呢?为祈雨一事苏公先后写下七篇诗文,石潭应如黄楼、放鹤亭、苏堤等遗迹一样,理应受到重视,理应成为徐州苏文化亮点之一。
归来途中,黄楼诗友议定,如有可能,即使自行筹资立碑,也要采取相应保护措施。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有关部门呼吁。
采风归来,作为社课作业,黄楼诗友同赋《浣溪沙》,以记盛事。十二人共得诗四十三首。
黄楼诗社顾问李文顺先生听说后,也赋《浣溪沙》两首助兴。其中"祈雨休嘲荒谬事,苍天如幕写公名”被大家公认为金句,作为黄楼诗社采风的标题,出了一期微刊。己故的诗友王贺军有句:"信有三生石上因,黄楼原是旧乡邻。"说出了黄楼与苏公一脉相承的关系。诗友蒋继辉的《品潭》:“掬起千年岩下水,品尝一口韵中缘,诗潮从此接龙泉。"写出了诗友的心声。诗友黄玉庭词中有句:石潭长守白云心,龙泉不语自淙淙”等,都给诗友留下很深的印象。
中午,虽饥肠辘辘,大家徒步到附近的贺村小酒馆雅聚,都认为要为诗社的这次访潭采风活动,好好喝上一杯。大家无不被自己的这种精神所感动,认为这才是真景苏,真采风,是骚客所应为。
(笔者所写《浣溪沙》五首附后。)
初春二月,黄楼诗友再探苏子徐门谢雨石潭
一
荆棘藤萝初绽芽,访幽探赜问山家。老翁摇首说无涯。
林雀迂回前世约,归来痛饮几壶茶。松风犹诵浣溪沙。
二
三拜神渊不祭天,坡公祈雨谢龙潭。心香一炷寄青峦。
利禄功名皆物外,山川乡国庶民传。口碑千载是清泉。
三
苏子行踪岂用猜,徐门犹记几番灾。天公着意苦心排。
洪后黄楼民不负,潭中瘦影几相偕。飞鸿云鹤抱琴来。
四
古柳枣花苍翠松,村姑踏碎茜裙风。红妆觅迹绕荆丛。
祈雨千年留逸韵,黄楼一脉续初衷。几多珍奥待开封。
五
阅尽徐门几度新,清潭怜影驻行云。使君佳话说来频。
几叶新萍滋活水,八年旧雨黯风尘。撩波分韵戏金鳞。
作者: 赵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