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城七里的徐州文化(十二)|张政:徐州状元李蟠

徐州状元-李蟠

徐泗如有待,千秋耀魁星

张政

徐州市诗词协会会员,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监事

云龙书院地方文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李蟠是徐州历史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以其卓越的才华、清廉的品格,为徐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来到户部山状元府,为大家讲述清代状元李蟠的故事。

1.jpeg

状元是科举时代的特殊产物,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推崇备至的偶像、津津乐道的话题。读书人十年寒窗,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一路过关斩将,层层淘汰,能够考取进士,已经是莫大荣耀了。而进士的第一名是状元,最具光环,更被人们所关注。

宋代以后,会试、殿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间全国范围内只有一位状元。根据中华书局《历代进士登科数据库》的显示,从隋代至清朝1500年间,从10万名进士中一共走出567名状元。可见要想登上这座宝塔之尖,是何等的艰难。

2.jpeg

徐州古代教育,曾经一度辉煌。但从两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在加上兵灾战乱、黄河泛滥,明清两朝的徐州文教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但就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仍然走出了一位状元,为徐州教育史增光添彩的同时,也让外地人从此对徐州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人人都知状元好,但是状元的成才并非一促而就。因为徐州文教落后,曾有人对李蟠能考中状元表示不服,认为事出偶然,纯粹是运气。对此,李蟠写了这样一首诗:“偶然偶然真偶然,偶然李蟠中状元。人人都知偶然好,何不人人皆偶然?”李蟠的传世诗文集就叫《偶然集》,据说也是以此为名。人人都知偶然好,为什么别人不能偶然考中状元呢?偶然的背后,一定有其必然。

《偶然集》

偶然偶然真偶然,

偶然李蟠中状元。

人人都知偶然好,

何不人人皆偶然?

俗话说,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在康熙三十六年,李蟠参加朝考时,康熙皇帝正为黄河泛滥发愁,因此试题就涉及到了河防问题。而李蟠从小住在黄河边,对徐州河患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只有他的答卷切中了要害,深受康熙皇帝的赞赏,被钦点为状元。可见,胸怀大志,涵养忧患,饱读群书,这才是李蟠中状元偶然背后的必然。

李蟠的故事,打造了徐州状元文化的底蕴。在徐州图书馆大厅内,有一组徐州文脉八景的大型浮雕,其中就有“李蟠折桂,金榜题名留青史”。画面表现的是李蟠中状元后,捷报传到李家的场景。

3.jpeg

徐州南关石垒巷附近,长期流传着“神灯照堂前,徐州出状元”的民间故事。据说早年李蟠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而石垒巷北段,有一根像蜡烛的天然石柱,站在柱子下,晨光照映,如同烛光,能够看清书上的字。于是李蟠经常在石柱下刻苦读书,蜡烛都不用点了。后来李蟠高中状元,石垒巷也因之改名“石蜡巷”。这种天赐神灯的传说,虽然不足取信,但却是鞭策激励青年学子勤奋苦读的一个励志故事。

4.jpeg

李蟠家住徐州城南户部山,晚年在山南建造了6000多平方米的四进宅院,俗称状元府。历经300年风雨,目前只剩下了一些配房,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为了把李蟠状元文化传下去,助力彭城七里建设,重新修复户部山状元府的提案目前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李蟠晚年关注家乡教育,婉拒了康熙皇帝的再次启用,与知州姜焯一起重修徐州文庙,创办了徐州义学(云龙书院的前身)。通过这些义举,使得徐州学风大为改观,促进了徐州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同时,徐州文庙和云龙书院也因为李蟠的足迹,长期笼罩着状元文化的光环。

李蟠在科举制度中,既是幸运者、传奇人,又是失败者、悲剧人物。李蟠的故事告诉人们,封建仕途难攀,争名夺位残酷。穷达尽为身外事,升沉不改故人情。状元不止一人,但李蟠只有一个。宦海沉浮,愈显学子本色。因为李蟠的存在,徐州教育史大放光彩。李蟠传奇的人生经历、耀眼的状元光环,以及澹泊名利的操守、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文化情怀,也在徐州文化史上独树一帜、万古长青。


扫一扫分享本页